close

大寒 @2013  

2013年一月20日上午5:52,我們將進入「大寒」。每年1月20日或21日,太陽到達黃道300°時為「大寒」。

既然稱之為「大寒」,也就是說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冷的一個;但在台灣,也只有北部和東部有這樣的特性。濕冷的天氣會隨著冷氣團持續到隔年的「雨水」節氣。就氣象科學而言,溫度降到攝氏14度以下,稱為「大陸冷氣團」12度以下,是「強烈大陸冷氣團」;10度以下,才稱之為「寒流」。近年台灣的氣象預報常為「政治正確」,有了「冬天中國藉沙暴襲擊台灣」、「中國在冬天放冷氣讓台灣感冒!」等不甚專業的說法,只能說現在的媒體真的很「幽默」!

《授時通考·天時》引《三禮義宗》:「大寒為中者,上形於小寒,故謂之大……寒氣之逆極,故謂大寒。」 古代人們觀察到大寒有三個徵兆:「一候雞乳;二候征鳥厲疾;三候水澤腹堅。」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;而鷹隼之類的征鳥,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,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,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;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,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,且最結實、最厚。

華人也最喜歡進補。在過去,「大寒」到來才是正需要進補的時節,對於體質弱的人來說,大寒進補可是很重要的。

老中醫「大寒大寒,防風禦寒,早喝人參、黃芪酒,晚服杞菊地黃丸」的說法。廣東佛山民間有大寒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:糯米味甘,性溫,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,具有禦寒滋補食療功效,富貴人家在大寒飲食上講究更細緻。因大寒之後,將與「立春」交接,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,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,以適應將來春天萬物的升發。

大寒過後,春節將進,所以又叫「奔春節」。舊時農業社會到了大寒,就要為過年準備開始忙碌:趕年集、買年貨,寫春聯,準備各種祭祀供品,掃塵潔物,除舊佈新,醃製各種臘味醃肉,或煎炸烹製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。同時準備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。中國北方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,還常要相購買芝麻秸,取「芝麻開花節節高」的吉祥意味。除夕夜,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,供孩童踩碎,諧音「踩歲」,寓意「歲歲平安」,討得新年好口彩。使得大寒驅凶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。在大寒到立春這段時間,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,如尾牙、祭灶和除夕等,有時甚至連春節也處於這一節氣中。使得大寒充滿喜悅與歡樂的氣氛。

大寒_草莓  

在台灣,深受女性喜愛的「草莓」,也可以算是大寒的應景農產。台灣草莓從立冬開始上市,到了大寒時,滋味最佳。

除了草莓,潤餅、刈包也是傳統上大寒的節氣食物。在「尾牙」時,傳統上台灣北部習慣吃潤餅,也有人吃俗稱「虎咬豬」的刈包。不管吃甚麼,都是為忙碌了一年的自己與親友,好好犒賞一下之意呢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大寒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山姆 的頭像
    小山姆

    山姆王的身心遊樂園:The Creative Playground of Sam Wg

    小山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