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午年到來,回顧好幾個甲午年前,大清帝國和小日本打仗,吃了敗仗,國勢國運,一瀉千里。
歷史是我們的老師,從這邊我們可以學到一些東西;這與你的認同是哪裡人,真的沒什麼太大關係。
基本上,清朝也花了大把銀子買武器,派了許多小留學生,遠渡重洋去歐美各國留學,但為什麼失敗?
雖然有人直指慈禧老佛爺誤事,這也算是種說法。
只是個人總覺得,這些成本花下去,只是為了買「安心」。
是的,「買安心」!
現實生活中也能看到類似的例子:
很多朋友花了許多金錢時間,去上一些課程,但卻根本不想把課程中的技術知識觀點學習起來。
忘了在哪本書看到的:
「在採取行動當下,個體的需求就已經得到滿足,而不是完成之後。」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:決定減肥,花錢買了健身房或美容中心一些課程後,有幾次堅持到最後呢?
其實,你的不安,在你決定行動花錢的當下,就已經找到出口。
後續的動作,相對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!
記得我的NLP啓蒙老師,大樹老師曾分享一個想法:
「有人上課,只是為了有“懂的感覺“,而不是”懂“。」
有時,我們也會希望藉由一些學習,來達到改變的目標;但,為什麼發生的改變這麼少呢?
有沒有這種可能:
你的學習與行動只是為了維持原來你那「相信」部分的架構系統,而不是為了改變它?
接觸NLP和催眠後,山姆也碰過蠻多人挑戰;
現在山姆只會笑笑,淡淡回一句:「催眠沒什麼難,世上至少有一個人一定可以成功催眠你...」
挑戰的朋友八九都會急著問:「那是誰?有這麼大的能耐?」
「你自己,一定可以成功催眠你!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催眠,催眠就是你所認定的狀態,你相信這個狀態的同時,有沒有這個可能:你自己已經催眠自己了?」
資訊氾濫的現在,我們如果自以為是的框架太堅固,
是否有可能發生這樣的狀況:太常以為自己懂了某些事情,卻只有「懂的感覺」,沒有「懂」的核心?
回來到「懂」這件事情。
許多朋友也認為自己還蠻會催眠或NLP,對於裡面的技術與分析都能講得頭頭是道;
也覺得在了解這些東西後,忽然間世界的規則都可以了解透徹,只可惜使出來不是那麼有效.....
一代宗師電影中,葉問說:「功夫,兩個字:一橫一豎!」
一門技術使不出來,功夫還是功夫?心法還是心法?
這是「懂」?
還是「懂的感覺」?
你是花錢學習,
還是花錢買安心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