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三、對號入座(夢境裡的魚)

這源自一個搞笑節目。

這喜劇裡的心理醫師角色,有一套特別理論:

他認為所有人的心理問題,都跟他們「夢境中的魚」有關。只要有夢中有出現魚,就表示這個人有心理上的問題。

同時,他也很急於證明他的理論,因此不斷嘗試著提出誘導性的問題,創造一種與病患自我實現的互動。

例如,當有病人求診,他就會問:「你昨夜有做夢嗎?」

病人:「喔⋯⋯我記得不是很清楚耶⋯⋯」

「再想想,你一定有做夢!」

「如果這有助我的病情診斷,嗯,那我有做夢。」

「在你的夢境中有出現魚嗎?」

「我想沒有,我不記得有出現過什麼魚⋯⋯」

「沒有魚?!⋯⋯好吧,那你在夢裡做了些什麼?」

「夢中,我走在人行道上。」

「那,在人行道上有任何的小水漥嗎?」

「是的,我想應該有吧?」

「在那些水漥中有魚嗎?」

「沒有,我沒看見水裡面有任何魚。」

「是喔⋯⋯那在街上有任何的餐廳嗎?」

「有吧⋯⋯我想在街上好歹會有一兩間餐廳吧。」

「餐廳有沒有賣和魚有關的餐點?」

「我猜應該會有吧⋯⋯」

「啊哈!你說的夢境中出現了魚,這確認了我的理論!!這麼多心理有問題的人,夢裡都出現了魚,在我之前,居然都沒有半個人注意到這點!!」


不同於由病患創造的「故佈疑陣」,這一類的「魚」是由協助或治療方所引發的;

NLP的執行師偶爾也會犯同樣的毛病,有時會試探性地詢問:「你確定你不會在無意識的狀況下,產生一幅畫面?」

想從案主的身上,找出各樣的事證,來支持自己的假設。

實際上,一個夠配合的案主將會讓所有理論都得到支持與驗證。

就NLP的觀點,唯有著重於行為面的證據,而非意識/言語的陳述,才能解決「煙幕彈」、「故佈疑陣」及「對號入座」的問題。

我們不能將人們所說的或他們所認為的照單全收。

言語的描述以及意識的結論,需要搭配針對行為線索、反應的觀察來支持。

這就與設定與改變相關的行為表徵有關,而不應只是談論。

而在處理信念問題時,往往會直接觸及我們心中的死結,也要能夠不怕去面對它;

因為我們很容易會將這些死結視為是失敗,而非是開啟改變的鎖鑰。

arrow
arrow

    小山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