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對號入座(夢境裡的魚)
這源自一個搞笑節目。
這喜劇裡的心理醫師角色,有一套特別理論:
他認為所有人的心理問題,都跟他們「夢境中的魚」有關。只要有夢中有出現魚,就表示這個人有心理上的問題。
同時,他也很急於證明他的理論,因此不斷嘗試著提出誘導性的問題,創造一種與病患自我實現的互動。
例如,當有病人求診,他就會問:「你昨夜有做夢嗎?」
病人:「喔⋯⋯我記得不是很清楚耶⋯⋯」
「再想想,你一定有做夢!」
「如果這有助我的病情診斷,嗯,那我有做夢。」
「在你的夢境中有出現魚嗎?」
「我想沒有,我不記得有出現過什麼魚⋯⋯」
「沒有魚?!⋯⋯好吧,那你在夢裡做了些什麼?」
「夢中,我走在人行道上。」
「那,在人行道上有任何的小水漥嗎?」
「是的,我想應該有吧?」
「在那些水漥中有魚嗎?」
「沒有,我沒看見水裡面有任何魚。」
「是喔⋯⋯那在街上有任何的餐廳嗎?」
「有吧⋯⋯我想在街上好歹會有一兩間餐廳吧。」
「餐廳有沒有賣和魚有關的餐點?」
「我猜應該會有吧⋯⋯」
「啊哈!你說的夢境中出現了魚,這確認了我的理論!!這麼多心理有問題的人,夢裡都出現了魚,在我之前,居然都沒有半個人注意到這點!!」
不同於由病患創造的「故佈疑陣」,這一類的「魚」是由協助或治療方所引發的;
NLP的執行師偶爾也會犯同樣的毛病,有時會試探性地詢問:「你確定你不會在無意識的狀況下,產生一幅畫面?」
想從案主的身上,找出各樣的事證,來支持自己的假設。
實際上,一個夠配合的案主將會讓所有理論都得到支持與驗證。
就NLP的觀點,唯有著重於行為面的證據,而非意識/言語的陳述,才能解決「煙幕彈」、「故佈疑陣」及「對號入座」的問題。
我們不能將人們所說的或他們所認為的照單全收。
言語的描述以及意識的結論,需要搭配針對行為線索、反應的觀察來支持。
這就與設定與改變相關的行為表徵有關,而不應只是談論。
而在處理信念問題時,往往會直接觸及我們心中的死結,也要能夠不怕去面對它;
因為我們很容易會將這些死結視為是失敗,而非是開啟改變的鎖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