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
「反黑箱」、「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」(反服貿)、還有一堆社會運動與公民運動方興未艾,
已經成為取代「小確幸」的流行事物。
但,在這些事件的背後,似乎也感受到一些不舒服的感覺。
怎樣的不舒服感覺呢?
「一種邏輯思緒上不順暢,似乎有層油垢粘黏蒙蔽在你大腦的感覺」
是的,
山姆蠻贊成學生衝撞一下體制,
讓腦滿腸肥的政客有一點刺激,讓整個國家可以有些氣血循環。
只是整個過程中,太多「懶人包」,太多「特定權威學者專家」出來說話,太多「大塊的非黑即白」。
這些觀點,都符合邏輯嗎?
這讓我想到了書架上的一本書:「邏輯思考防身術」。
現在的生活很方便,有網路,有手機,有電視,有著許許多多方便快捷的平台與工具供我們使用,
恣意地發表個人意見。
但,
我們的腦袋有跟上工具的便利嗎?
我們的思考有隨著時間成長而獨立運作嗎?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,這部分都要予以尊重。
相對的,如何保護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不被有心人士的謊言與謬論利用,
似乎愈發顯得重要了!!
「邏輯思考防身術」書封上寫著:
我們每天都會聽到這些謬論,但你是否曾經提出質疑?
.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就一定樣樣精通,成為所有事情的專家?
.政客口口聲聲說「尊重大多數民意」,那何不交給民調公司來治國?
.為什麼政客被攻訐時,往往會故作清高說「他們有表達言論的自由」?
.為什麼投顧分析師的市場預測,都會加上很多但書?
.媒體公布青少年犯罪率統計數字變高,就能斷言現在的青少年特別壞嗎?政客、媒體名嘴、宗教人士、商業廣告……,
每天都不斷發出違反邏輯、似是而非的謊言與謬論。
現在,就讓哲學家教你用「邏輯」逐一揭發這些不實的言論,
像是:「權威謬論」、「裹著糖衣的偏見」、「模稜兩可」、「質疑動機」、「未審先判」……
你會發現,他們早已處心積慮想要騙取我們的選票、金錢、甚至信仰與熱情。
我們的學校教了學生各種知識、資訊跟技能,卻沒有教學生分辨最基本的邏輯錯誤,於是我們完全沒有能力抵制偽善的人利用謬論來騙取我們選票、金錢或熱情。
這勾引了我那不住手癢,買下這本書。
下面摘錄一段內容:
關鍵字:「雖然如此」
有很多種族歧視的中產階級其實很喜歡他們所看不起的種族,至少他們是這麼說的:「我有很多黑人朋友,在我遇過的黑人當中,絕大部份我都喜歡,但是你知道的,整體來說,他們比較懶惰又暴力。」這種說法大家都很熟悉,最後一句其實可以省略,因此,不妨就直接說你有很多黑人朋友,大家對於懶惰又暴力那部份心照不宣即可。
這種方法用在民族性上很恰當,正常人對於沒有說出來的部份都能心領神會,你不能只是傻傻地說你跟你認識的黑人都是朋友,單單這樣就做出黑人都很糟糕的結論,真是犯了以偏概全的大忌,因為你一個人不可能認識夠多糟糕的黑人,讓你得到整體而言黑人很糟糕的結論,這樣是不行的,首先,你必須承認,在你有限的經驗裡,大部份的黑人都很好,你都很喜歡,最後才說出整體來說他們都是無可救藥的壞蛋,這樣才合情合理。
這種手法雖然是因為種族歧視者而聞名,但是各種偏執狂也愛不釋手。對反對意見的證據表示關心,別人發表意見時點頭如搗蒜,甚至丟出幾個自身的經驗,然後吐出關鍵字:「雖然如此」。
沒錯,你的老闆讓你去接受額外的訓練,問你是否需要休假,給過你好幾次的警告,雖然如此,他一直都想要炒你魷魚,該死的老闆。
「雖然如此」是推翻邏輯的利器,跟「因此」正好相反,根據證據顯示,任何人都會說「因此,草是綠的」,但是,你可以說「雖然如此,草是紅的」。當你缺乏證據時,「雖然如此」就是你最堅強的後盾。當證據與你的理論吻合時,你用「因此」,不合時,你可以用「雖然如此」。
如同前面提過的其他技巧,「雖然如此」也是萬用的,證據顯示草是綠色的,好吧,雖然如此,草是紅的,或藍的,或任何你喜歡的顏色。
不喜歡證據的人還有很多「雖然如此」的同義詞。當有人提出確切的證據,證明你是錯的,一個早上你就已經「雖然如此」了兩次,接下來你可以試試:「對,對,沒錯,但是,說了這麼多,你還是必須承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請填上你的意見)」。
除了直接推翻邏輯,還要小心「排除法」。這個技巧在蒙提•派森劇團演出的喜劇電影《布萊恩的一生》(Monty Python’s The Life of Brian)中被拿來惡搞到極致:猶太人民陣線(People’s Front of Judea)的祭司長雷格(Reg)問同志們,「羅馬人為我們做了什麼?」,原本預期大家會異口同聲說「什麼都沒有!」結果,一位革命弟兄回答「平坦的羅馬馬路」,雷格回答「嗯,好,馬路。」,「除此之外,羅馬人還為我們做了什麼?」另一個人回答「下水道」,接著又有更多人指出羅馬人如何改善大家的生活,「很好,除了下水道、醫療、教育、釀酒、公共秩序、馬路、供水系統和公共衛生,羅馬人為我們做了什麼?」
在現實世界裡,當商人或政客預見哪些事情會導致他們所不樂見的結果時,像是他們的績效不好時,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,「先不提投資在豬肚期貨上虧損的兩億,我們去年的獲利是令人滿意的一億。」
但是,在豬肚期貨虧損了兩億,所以年度結算是虧損一億,不是獲利一億,投資人可以算了嗎?真是太了不起了,了不起的糟!在評估管理績效時,沒有理由把這項排除在外,為什麼如果是了不起的好表現就不會被排除不算?「如果不算戴凡郡(Devon)駱馬養殖場兩億的獲利,總結是令人失望的一億虧損。」你應該不大可能聽到這種說法。
證據是可以混搭的。當不同的證據指向不同的方向時,我們也是可以做出不同的結論的:總體來說,證據傾向這個。但是,把不利的證據做掉是作弊,除非證據不可信,否則就不應該被忽略。科學家的實驗得到陽性的反應,但後來發現其中一個實驗器材出錯,所以實驗結果不算,這沒有問題,而且這也不是先承認某件事,然後又只因為你需要不同的結論,決定忽略它。
(摘自漫遊者文化出版《邏輯思考防身術》)
意猶未竟?
再摘錄一段,下面這段內容,是不是感覺,常在網路辯論時出現呢?
龜笑鱉無尾──你也沒有好到那裡去
泰納奬(The Turner Prize)是英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獎,每年從參選的藝術家中甄選出最後四人,入圍者的作品在倫敦藝廊展出幾週後,再宣佈得獎者。每年此時也總會有各種關於當代藝術價值的辯論,有些人認為這根本稱不上藝術;有些人則認為這是藝術,但是,是很糟的藝術。擁護這個獎的人認為因為這兩種反應,這絕對是好藝術,與會者在這場盛宴當中如魚得水,政客通常是不能插手的,但是,在二○○二年,以口無遮攔出了名的文化部長金姆.霍威爾(Kim Howell)卻硬是要參一腳,他在藝廊的留言板上大批這些入圍者的作品根本不配得這個獎,他認為這些作品是「冷酷、沒有生命的概念狗屎」。
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付費的大眾(納稅人)怎麼想?泰納獎的得主凱斯.泰森(Keith Tyson)挺身而出,反駁「部長也沒有比較厲害」,指出霍威爾部長為慈善募款畫的一幅畫「生硬……死板,一幅缺乏生命的中產階級媚俗之作,贏得每日郵報的比賽是實至名歸」。
惡毒,但是牛頭不對馬嘴。霍威爾部長並沒有說自己應該贏得泰納獎,他是說這些入圍者不配,並沒有提到他本身的藝術造詣。事實非常可能是,他個人的確是個三流藝術家,同時,這些入圍者的作品也的確是「冷酷、沒有生命的概念狗屎」。暴露部長在藝術上的不足也許可以迫使他閉嘴,進而贏得這種爭辯──身為文化部長卻被藝術家嘲諷絕對不好受──但是「你沒有比較厲害」這麼幼稚的回應仍只是一種毀謗、威脅,並不是一個論點。
「你沒有資格說話」也是差不多的意思。胖傑克跟吉兒說她最近胖了,吉兒回答你沒有資格這麼說,傑克可能真的沒有,因為他胖到連張開嘴巴說話的力氣都沒有,但是,吉兒也可能是真的胖了,這跟傑克的體重沒有關係,她並沒反駁傑克所說的話,而是毀謗他。
「你沒有資格說話」基本上就是俗話說的「龜笑鱉沒尾」(譯按:原書用的英文諺語是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,直譯為壺笑鍋黑),龜跟鱉長得差不多,龜笑鱉的尾巴短,並不會改變自己尾巴也不長的事實。
這個老掉牙的笑話可不是只發生在龜跟鱉身上,在公共辯論中,宣稱對方沒有資格參與這項辯論,通常還蠻有說服力的,尤其是跟種族相關的議題。
胖傑克應該不會仗著自己的體重就批評別人胖,一旦牽涉到種族,情況就反過來了,一個種族的特性或問題只有身為那個種族的人才可以批評。在我寫這本書時,美國最高法院正在審理大學給予黑人優惠入學的釋憲案,美聯社並報導了布希總統的三位黑人閣員對這件事的看法:一位支持優惠入學,一位反對,另一位不表示意見,報導中並沒有指出他們的論點為何,從電視和報紙上看起來,雙方人馬都在尋求黑人族群的支持,現在的公共論壇在討論敏感議題時,都是這樣操作的,見怪不怪。
這其中應該有很好的理由,在當今的社會中,各種非常複雜但是一般民眾又都能理解的演講也是一樣,雙方都找來了黑人代言,就是證明。只是,不管是什麼理由,不是只有有權利講話的人才能說出事實,無論優惠入學是否違憲,這跟是什麼種族的人支持或不支持無關。
大部份的人都喜歡批評自己的民族性或是家人的性格,但是,如果是出自外人口中,就會覺得是被冒犯了。同樣一件事如果出自你口中是事實,那麼從外人口中說出來應該也是事實,我們不可將敏感和對錯混為一談,無禮跟錯誤也是不同的。
(摘自漫遊者文化出版《邏輯思考防身術》)
一直有感覺,[ 動物農莊 ]一書中的動物生活,與我們現在的生活,也相差彷彿。
如果我們真是自由,並可以選擇,
我寧可吃樹上掉落的蘋果,而非不知道配方與添加物的飼料。
畢竟,
「飼料」就是為了方便飼養設計的東西,長肉,長皮,讓你毛髮漂亮,但未必是對你健康真的好的。
擁有幾招讓妳成為自由人的腦袋防身術,也蠻重要的,是不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