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,主要用於區別姓氏、宗族或家族。
來源主要有:地名(一般表示宗族的發源地)、典故(與本族祖先相關的故事或傳說)、訓詞和祖先名等。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,還會在宅院、族譜、禮簿、燈籠、牌位、墓碑等處使用
姓氏堂號對照表
- 陳氏堂號:穎川、汝南、下邳、廣陵、河南〔郡號〕、德星、德聚、繩武等。有因音誤而姓田
- 林氏堂號:西河、南安﹝郡號﹞、問禮、忠孝、永澤、林本、善慶、崇本。
- 黃氏堂號:江夏、爍陽、安定、房陵、漢東、上谷、譙郡﹝郡號﹞、紫雲、種德、燕山。
- 張氏堂號:清河、南陽、吳郡、安定、敦煌、武威、范陽、鍵爲、沛國、梁國、中山、汲郡、河內、高平﹝郡號﹞、百忍、金鑒。 張良本姓姬,因避秦改姓張。元朝時上杭簡德潤入贅南靖張進興寡媳,後代雖仍姓簡,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,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,故誤以爲張廖簡同宗。
- 李氏堂號:隴西﹝郡號﹞、燕樓。
有一說謂﹕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,仍更姓爲李。唐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,也有因賜姓而姓李。明朝時,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。 - 王氏堂號:太原、琅邪、北海、陳留、東海、高平、京兆、天水、東平、新蔡、新野、山陽、中山、章武、東萊、河東、金城、廣漢、長沙、堂邑、河南﹝郡號﹞、三槐。
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、念八居詔安,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由忠信撫養,王之子孫是爲才遊(中間的方改爲才),堂號爲﹝原平堂---太原十廣平﹞,但文革後又改爲姓王。 - 吳氏堂號:延淩、渤海、濮陽﹝郡號﹞、讓德、種德。
- 劉氏堂號:彭城、沛國、弘農、河間、中山、梁郡、頓丘、南陽、東平、高密、竟陵、長沙、河南﹝郡號﹞、黎照、德馨。 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,受對於劉﹝地在今河北唐縣﹞,子孫劉累能擾龍﹝養獸專家﹞,在周封爲杜伯,又稱唐杜氏 (劉唐杜)。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爲士師,曾孫士會食采邑于範(即今山東范縣),其他子孫居隨地,故又爲范氏、隨氏。漢朝劉邦曾賜姓劉,如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。宋時,唐尚書劉文靜之後,劉恒因父遇禍,自幼就養于侯、林二家,後改姓侯氏,是爲南安侯林鄉開基祖,此派劉、侯同宗。臺灣嘉義市有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 (金、錢氏堂號爲彭城。
- 蔡氏堂號:濟陽﹝郡號)。
- 楊氏堂號:弘農、天水﹝郡號﹞、四知、棲霞。
- 許氏堂號:高陽、汝南﹝郡號﹞、長興。
- 鄭氏堂號:滎陽﹝郡號﹞。
- 謝氏堂號:陳留、會稽﹝郡號﹞、東山、寶樹。
- 郭氏堂號:太原、華陰、馮翊﹝郡號﹞、汾陽。
- 洪氏堂號:敦煌、豫章、宣城﹝郡號﹞、六桂。
- 丘氏堂號:河南。吳興、扶風、﹝郡號﹞、敦睦。雍正下令諱孔丘,故丘姓改邱。
- 曾氏堂號:魯國、廬陵、武城﹝郡號﹞、三省。
- 廖氏堂號:汝南、鉅鹿、武威﹝郡號﹞、清武、崇遠、垂裕、承佑。 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,堂號改爲清武堂,是爲廖皮張骨,生爲廖家人,死爲張家鬼。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,遺命子孫不食雞頭。
- 賴氏堂號:穎川、松陽、西川、南康、河南﹝郡號﹞。 賴羅傅本都發源于中原,楚靈王滅賴國後,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,並改賴姓爲羅姓或傅姓,以避楚靈王追殺,經過數代之後.子孫衆多,誰是真羅或假羅,誰是真傅或假傅,已經混淆不清,故三姓相議,互不通婚,以示有血緣之親。
- 徐氏堂號:東海、高平、東莞、琅琊、滌陽﹝郡號﹞。
- 周氏堂號:汝南、廬江、尋陽、臨川、陳留、沛國、泰山、河南、武功(郡號.元朝前姓蘇)、篤佑、愛蓮。
- 葉氏堂號:南陽、下邳﹝郡號﹞。
- 蘇氏堂號:武功、扶風、藍田、洛陽﹝郡號﹞、澄海。
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爲避禍,有的改姓周,有的改姓連,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:改姓後的周與連,爲表示不忘本,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,目的爲清周(汝南周)或清連(上黨連)有所區別。 - 莊氏堂號:天水、會稽、東海﹝郡號﹞、錦繡。
- 江氏堂號:濟陽、淮陽﹝郡號﹞、六桂。
- 呂氏堂號:河東、東平﹝郡號﹞、東萊、著存。
- 何氏堂號:廬江、東海、陳郡﹝郡號﹞。
- 羅氏堂號:豫章、長沙〔郡號﹞。
- 高氏堂號:京兆、渤海、漁陽、遼東、廣陵、河南﹝郡號﹞。
- 蕭氏堂號:蘭陵、廣陵﹝郡號﹞、芳遠。 南齊武帝時,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。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(但葉家先入贅鍾家),昭元育三子,一承鍾塚,一承葉塚,一承蕭塚。
- 潘氏堂號:榮陽、廣宗、河.河南﹝郡號﹞。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。
- 朱氏堂號:沛國、吳郡、河南(郡號)、鳳陽。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。邾爲減筆而改姓朱。
- 簡氏堂號:范陽、涿郡(郡號)、追來、溯源、孝思。
- 鍾氏堂號:穎川(郡號)。鍾離減字爲鍾。也有因筆誤而爲鐘。
- 彭氏堂號:淮陽、隴西、宜春(郡號)。
- 遊氏堂號:馮翊、廣平﹝郡號﹞、立雪、盛蘭、東興。
福建龍岩游姓子孫,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,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,大家不歡而散,竟然就改姓尤。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産分配不公,將一子從母姓沈,一子改姓尤,但堂號仍爲〔廣平﹞ - 詹氏堂號:河間、渤海﹝郡號﹞、繼述。
- 胡氏堂號:安定、新蔡〔郡號﹞。
- 施氏堂號:吳興﹝郡號﹞、臨濮、錢江、潯海。
- 沈氏堂號:吳興﹝郡號﹞。
- 余氏堂號:下邳、吳興、高陽(郡號﹞、風采、武溪。
- 趙氏堂號:天水、南陽、金城、下邳、穎川﹝郡號﹞。
- 盧氏堂號:范陽﹝郡號﹞。
- 梁氏堂號:安定、天水、河一、河南﹝郡號﹞、梅鏡。
- 顔氏堂號:魯國、琅琊﹝郡號﹞。
- 柯氏堂號:濟陽、錢塘、齊郡﹝郡號﹞、瑞鵲。
- 孫氏堂擁:樂安、東莞約、吳郡、太原﹝郡號﹞。
- 魏氏堂號:鉅鹿、任城〔郡號〕。
- 翁氏堂號:鹽官、錢塘(郡號)。
宋初,傳至翁幹度,長子處厚,分姓洪,次子處恭,分姓江,三子處易,仍姓翁,四子處樸,分姓方:五子處廉,分姓龔,;六子處休,分姓汪。兄弟六人, 先後進士及第,時有﹝六桂聯芳﹞之譽,甫田建有祖祠一座,稱﹝六桂堂﹞。 - 戴氏堂號:礁國、廣陵、濟會、清河〔郡號〕、注禮。
- 范氏堂號:高平﹝郡號﹞。
范法澄遷廣東陸豐侖嶺鄉另立爲一世祖。清初,法澄之後范文質,因後父姓姜,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爲姓。 - 宋氏堂號:京兆、西河、廣平、敦煌、河南、扶風﹝郡號﹞。
- 方氏堂號:河南﹝郡號﹞、六桂。
- 鄧氏堂號:南陽、安定﹝郡號﹞、高密。
《寧都宣城鄧氏初修族譜》中記載,其始祖李從鎰,系南唐後主李煜(南唐元宗李璟六子,原名李從嘉)同母弟,封王于鄧,作帥宣城。宋平江南以後,從鎰之子衡易姓鄧以存祀事,避居新淦之桃溪村,子孫散居寧國、宣城各地。在宋之後的鄧姓族人中,有一部分當是李後主的八弟李從鎰的子孫後代。 - 杜氏堂號:京兆、漢陽、南陽﹝郡號﹞。
- 傅氏堂號:清河、北地﹝郡號﹞、雙鳳。
- 侯氏堂號:上穀﹝郡號﹞。
- 曹氏堂號:礁國、彭城、高平、鉅野﹝郡號﹞。
- 溫氏堂號:太原、汲郡、清河﹝郡號﹞。
- 薛氏堂號:河東、新蔡、沛國、高平﹝郡號﹞。
- 丁氏堂號:濟陽〔 郡號 〕。
- 馬氏堂號:扶風﹝郡號﹞。
- 蔣氏堂號:樂安﹝郡號﹞。
- 唐氏堂號:晉陽、北海、魯國國﹝郡號﹞。
- 卓氏堂號:西河、南陽〔郡號﹞。
- 藍氏堂號:汝南、中山、東莞﹝郡號﹞。有因筆誤改姓籃。
- 馮氏堂號:始平、杜陵、長樂、穎川、上黨、京兆、弘農、河間﹝郡號﹞。W
- 姚氏堂號:吳興、南安(郡號﹞o
- 石氏堂號:武威、渤海﹝郡號﹞、三典。
- 董氏堂號:隴西、濟陰﹝郡號﹞。
- 紀氏堂號:平陽、高陽、天水﹝郡號﹞。
- 歐氏堂號:平陽﹝郡號﹞
- 程氏堂號:安平、廣平﹝郡號﹞。
- 連氏堂號:上黨、武功(元朝前原姓蘇)﹝郡號﹞。
- 古氏堂號:新安﹝郡號﹞、國寶。
- 汪氏堂號:平陽﹝郡號﹞、六桂。
- 湯氏堂號:中山、范陽﹝郡號﹞。
- 姜氏堂號:天水〔郡號﹞、龍泰。
- 田氏堂號:北平、雁明、﹝郡號﹞、紫荊。
- 康氏堂號:京兆、東平、會稽﹝郡號﹞
- 鄒氏堂號:范陽﹝郡號﹞
- 白氏堂號:南陽﹝郡號﹞、香山。
- 塗氏堂號:豫章、南昌﹝郡號﹞、五桂。
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﹝三五堂﹞,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。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,分別嫁給曾和姓塗的男子,曾姓的堂號是三省,塗姓五桂堂,兩家人住在一起,堂號就改爲﹝三五堂﹞。有因筆誤而改姓凃。 - 尤氏堂號:吳興〔郡號〕。
尤氏姓系出沈氏:五代時,王審知據閩,閩人姓沈的,避審音,放水改爲尤氏。 - 巫氏堂號:平陽﹝郡號﹞、忠孝。
- 韓氏堂號:穎川、南陽﹝郡號﹞o
- 龔氏堂號:武陵〔郡號〕、六桂。 (洪、江、翁、方、龔、汪)
- 嚴氏堂號:天水、馮翊、華陰﹝郡號﹞。
- 袁氏堂號:汝南、陳留、彭城〔郡號〕
- 鐘氏因﹝鍾﹞筆誤
- 黎氏堂號:京兆、九真、載酒、宋城﹝郡號﹞。
- 金氏堂號:彭城、京兆〔郡號﹞。
- 阮氏堂號:陳留〔郡號﹞、常興。
- 陸氏堂號:河南、平原、河內、吳郡〔郡號﹞。
- 倪氏堂號:千乘﹝郡號﹞。
- 夏氏堂號:會稽〔郡號﹞。
- 童氏堂號:雁門、渤海﹝郡號﹞
- 邵氏堂號:博陵﹝郡號﹞。
- 柳氏堂號:河東﹝郡號﹞、仰峰。
- 錢氏堂號:彭城、下邳、吳興﹝郡號﹞。
另外,
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聲稱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、二百六十七姓,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點如下:
- 濟陽堂:丁、卞、江、柯、卻、陶、庾、蔡。後漢設濟陰國,晉改濟陽郡,在山東定陶縣地。
- 西河堂:卜、苟、林、卓、宰、靳。漢時的郡名,今內蒙古(綏遠)鄂爾多斯地方,以及陝北、山西離石一帶。
- 河南堂:於、山、方、毛、元、平、向、利、苟、邱、俞、陸、褚、廉、種。今河南陽縣。
- 東魯堂:孔。孔子生於魯,地因人而名,故叫東魯。
- 雁門堂:文、田、童、農。戰國時為趙地,漢為郡,地當山西舊代州,寧武以北及朔平、大同一帶。
- 隴西堂:牛、辛、李、時、彭、董。秦郡名,地當甘肅舊蘭州、鞏昌、秦州諸府。
- 天水堂:尹、皮、艾、狄、桂、姜、秦、莊、趙、嚴、上官。漢時郡名,在甘肅渭縣境,即今伏羌地。
- 平陽堂:仇、汪、巫、來、常、鳳、管、衛、歐、饒。三國魏郡名,在山西臨汾縣境。
- 吳興堂:水、尤、沈、明、姚、施。三國吳郡名,今浙江省吳興地。
- 太原堂:王、羊、祁、易、武、祝、宮、溫、霍、閻、尉遲。太原、汾州二府及保德、平定、忻州各地。
- 高平堂:巴、范。漢時國名,今安徽省盱貽縣境。
- 南陽堂:白、束、呼、姬、許、隆、葉、翟、韓、樂、鄧。秦時郡名,泛指河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。
- 京兆堂:申、史、宋、別、冷、杜、車、宗、段、計、韋、晁、郜、浦、象、康、舒、雍、壽、酆、黎、皇甫。 漢三輔之一,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一帶。
- 渤海堂:甘、封、高、歐陽。漢郡名,地領河北省河間、滄縣、安次各地,南至山東吳棣境。
- 汝南堂:左、言、汝、周、南、殷、商、梅、廖、袁、藍。漢郡名,地轄河南舊汝寧、陳州二府及安徽穎州府。
- 武陵堂:冉、華、龍、龔、顧。漢時郡名,今湖南省常德縣地。
- 上黨堂:包、尚、連、鮑、樊。秦時郡名,在山西東南部,今長子縣境。
- 陳留堂:伊、阮、虞、謝。漢時郡名,晉為國,今河南陳留縣,後移至開封。
- 上谷堂:成、侯、冠、榮。秦郡名,地轄保定、易州、宣化、順天諸府,均在河北省。
- 沛國堂:朱。漢時設郡,後漢改國,在安徽宿縣境。
- 晉陽堂:匡、唐、景。秦漢時縣名,今山西太原地。
- 新安堂:古。三國吳郡名,在浙江省淳安縣。
- 武威堂:石、安、賈。漢武帝時郡名,即甘肅省武威縣地。
- 樂安堂:任。南朝宋郡名,隋癈,在山東廣饒縣。
- 馮翊堂:吉、雷。漢時郡名,為左馮翊轄地,即陝西大荔縣地。
- 中山堂:仲、湯、藺。春秋時國名,屬北狄鮮虞國地,今河北省正定縣境。
- 西平堂:池。東漢郡,今甘肅西寧縣。
- 安定堂:伍、胡、席、梁、程。漢時郡名,在甘肅舊平涼、固原、涇州境。
- 東海堂:有、茅、徐。漢時置郡,地當山東兗州東南,江蘇邳縣以東。
- 河東堂:呂、薛、裴、儲、聶。秦時郡名,即山西西夏縣地。
- 下邳堂:闕。後漢時國名,即江蘇邳縣地。
- 延陵堂:吳。春秋時吳邑,季札受封延陵,今江蘇武進縣地。
- 廬江堂:何。漢時郡名,在安徽廬江縣境。
- 北海堂:邢、郎。漢郡名,東漢改國,地領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一帶。
- 平陵堂:孟。春秋時齊邑,今山東歷城縣境。
- 彭城堂:金、劉、錢。漢郡名,今江蘇銅山縣地。
- 清河堂:房、傅、張。漢時郡名,地當河北清河、故城、棗強、南宮諸縣及山東清平、恩縣、冠縣、高唐、臨清、武城一帶。
- 東平堂:花。漢國名,即山東省東平縣。
- 博陵堂:邵。晉國名,後改郡,今河北省安平縣境。
- 山陽堂:岳。漢郡名,故城在河南修武縣,曹丕篡漢,廢獻帝為山陽公。
- 滎陽堂:昌、潘、鄭。戰國時韓地,今河南省滎陽、成皋一帶。
- 臨海堂:屈。三國吳,分會稽東部置臨海,在浙江省,舊稱台州。
- 范陽堂:鄒、簡、燕。范陽是古郡名,即今河北省涿縣地。
- 齊郡堂:查、晏、覃、富、譚。漢時郡名,後改為國,今山東臨淄地。
- 高陽堂:紀、耿。漢時縣名,今河北省高陽縣地。
- 敦煌堂:洪。漢時郡名,今甘肅西部敦煌縣。
- 魏郡堂:柏。春秋時國名,在山西芮城縣境。
- 扶風堂:馬、班、祿、萬、魯。隋時置郡名,今陝西省扶風、鳳翔一帶。
- 千乘堂:倪。漢時郡名,在山東地城、益都一帶。
- 會稽堂:夏。秦郡名,地當江蘇東部、浙江西部,即今紹興。
- 河內堂:苟、荀、司馬。漢郡名,地當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,今武陵、沁陽一帶。
- 廣陵堂:貢、盛。漢國名,後改郡,今江蘇都縣地。
- 薛郡堂:海。秦時郡名,地轄山東西南部、江蘇東北部。
- 河間堂:凌、章、詹。漢國名,後魏改郡,在河北獻縣及河間一帶。
- 南昌堂:塗。漢縣名,在江西南昌地,洪州塗氏為豫章望族。
- 豫章堂:羅。漢郡名,在江西南昌縣地。
- 潁川堂:陳、鄔、賴、鍾。秦郡名,地轄河南舊許州、陳州、汝寶、汝州諸府,蓋指潁水流域。
- 護國堂:逢、邊、戴、稽。春秋時陳焦邑,今安徽省亳縣地。
- 餘杭堂:隗。隋郡名,唐復為杭州,今浙江杭縣。
- 汾陽堂:郭。漢地名,唐併入陽曲,在山西省,唐將郭子儀受封於此,因而名傳。
- 瑯琊堂:符、雲、諸葛。秦郡名,地轄舊山東兗、音、沂、萊四府,後漢為國,在臨沂縣境。
- 廣平堂:游、賀、談。漢郡名,後改為國,今河北雞澤縣地。
- 江夏堂:費、黃。漢郡名,在湖北雲夢境。
- 遼西堂:項。秦郡名,地轄永平、承德、朝陽、錦州、新民一帶,在遼寧與河北間。
- 平原堂:東方。漢郡名,在山東舊武定、濟南二府之西,及樂陵、長清一帶,即平原縣地。
- 頓丘堂:葛、司空。春秋衛邑,在河南省濬縣。
- 弘農堂:楊。漢時郡名,在河南省靈寶縣境。
- 百濟堂:福。春秋時國名,在今朝鮮半島。
- 內黃堂:駱。漢時縣名,今河南省內黃縣地。
- 江陵堂:熊。春秋時楚郢都,漢置縣,宋改都,今湖北江陵地。
- 鉅鹿堂:魏。秦郡名,晉為國,今河北鉅鹿、寧晉一帶。
- 蘭陵堂:蕭。晉時郡名,在山東嶧縣,南朝宋移昌盧,在滕縣境。
- 解梁堂:關。春秋時晉邑,地領山西解縣、臨晉、虞鄉諸地,後漢關羽,即解人也。
- 燕山堂:竇。遼時燕京,宋改燕山府,地領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。
- 武功堂:蘇。漢郡名,在陝西郿縣境,今設武功縣。
- 始平堂:翁、馮、龐。晉郡名,三國魏改始平,在咸陽附近。
- 梁國堂:墨、橋。漢時梁國,後魏改郡,唐改宋州,在河南商丘縣境。
- 濟南堂:伏、寧。漢初置郡名,即今山東歷城縣境。
- 平昌堂:紅、孟、管、離。三國魏置郡名,治安丘,在今山東安丘縣地。
- 濮陽堂:爰。漢縣名,後魏改郡,即古帝丘,在河北濮陽縣及山東濮縣一帶。
- 著存堂:呂。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鎮。
- 殷禮堂:宋。陝西西安市,陝西西河郡。
此外還有:
- 中山堂:甄。
- 平陽堂:曲。
- 南陽堂:滕。
- 濮陽堂:孫、汲。
- 譙國堂:曹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