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很多時候,我們都在談論 NLP 技術層面有多神奇,多能影響人,卻忘了問一件事情:「是什麼限制了我們,讓我們受困在那樣的缺乏資源狀態?」

這些妨礙我們想法看法擴展的,多半都是些「限制性信念」。

限制性信念主要環繞著以下三個主要範疇打轉:「無望的」、「無助的」及「無價值的」。

  1. 無望的信念不管自己能力如何,那些渴望的目標都不可能達成。
  2. 無助的信念認為自己不具備能夠達成目標的能力。
  3. 無價值的信念因為自己現有的或未具備的狀況,而認為自己不值得享有那些想望的目標。

「無望感」出於人們不相信某個特定的目標有實現的可能,而認為「無論我做什麼都不會有所改變」、「我想要的是不可能得到」、「那不是我能控制的」、「我是個受害者」。

「無助感」是發生在人們認為某個結果有機會達成,但他們就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得到。它常帶來如下的意識:「別人有可能會做得到,但我就是不行」、「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這件事」

「無/低價值感」源於人們相信某個目標是可能達成的,他們甚至有能力去完成,但他/她卻認為自己「不配」擁有這些。低價值感常會伴隨著這樣的想法:「我是個冒牌貨」、「我不屬於這裡」、「我不配擁有快樂或健康」、「我就是一個不好的人,我所遭遇的苦難是罪有應得」。


如果要走出低谷,邁向成功,就得將上面三種類型的限制性信念,轉化為「對未來懷抱希望」、「具備能力及勝任感」以及「自我的價值及歸屬感」的信念。

常見的限制性信念,很多是與「自我認同」有牽連的,像是:「我是無助的/沒有價值/受害者」、「我不值得享有這些」、「有得必有失」、「我沒有得到成功的應允」。

限制性信念有時候還蠻像病毒,會感染與破壞其他健康的思想,可以說是一種「思想的病毒」。

它能夠促進「自我實現」(將限制的意象成為現實),干擾我們尋求治癒及改善的努力和能力。這些思想病毒往往隱含著難以覺察及質疑的假設和前提。

限制性信念經常被認為是改變的過程中,一個無法穿越的僵局。

在這樣的僵局,會讓人感到「我就是試了每種方法,但就是沒有用啊!!」

要有效處理這種困境,首先要找出那些限制性信念,把我們困在裏頭。

(待續)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NLP 限制性信念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山姆 的頭像
    小山姆

    山姆王的身心遊樂園:The Creative Playground of Sam Wg

    小山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